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16年8月30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一线城市二流大学、二线城市一流大学,你怎么选?

2016-07-01 孙不熟 城市战争


电影《全城高考》剧照


文|孙不熟


关于高考填志愿,有一个问题好像一直争执不休,那就是在“一线城市二流大学”与“二线线城市一流大学”之间,你怎么选?


上一篇文章出来后,有位朋友跟我举过一个据说是真实的例子,说有位上海考生本来可以就读本地的上海师范大学,却选择了远在东北的吉林大学,然后这位上海同学被亲戚朋友说成缺心眼,他们想不明白这位同学为什么选择的是东北大农村,而不是全国人都羡慕的上海国际大都市。


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吃惊,这究竟是去上大学,还是去找工作?吉林大学是全国闻名的985高校,在自然指数的科研产出排名中,与复旦、交大相当,在不少上海人眼里,居然连上海本地一个二本院校(当时情况)都不如,上海人的城市优越感居然已经达到这个高度了。


当然,我这位朋友告诉我,不少上海人之所以会选择上海师大,是因为留在上海更容易找工作,而去到长春,哪怕大学再好,也没多少好的工作机会。听到这里,我说“那也对”……其实我更想说的是:如果纯粹是为了就业考虑,窃以为蓝翔是更好的选择,一是因为蓝翔学校的就业率更高;二是开挖掘机的工资早已超过办公室小白领;三是靠手艺吃饭的人不怕炒鱿鱼,可以活得更有尊严,坐办公室的人则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,为了升迁或者避免炒鱿鱼,还可能被上司潜规则。


为了把我的观点阐述得更清楚一点,我决定补充一下几点意见:


1 什么情况下,大学比城市更重要?


当“心仪的大学”与“心仪的城市”发生冲突时,或者说在“二线城市的一流大学”和“一线城市的二流大学”之间做选择,我更建议你选择前者。理由很简单,因为上大学这个过程是“求知”,不是“就业”。如果是就业,城市当然很重要,但如果是求知,城市就没那么重要。


而且,等你毕业后,拍拍屁股就可以撤了,买一张高铁票分分钟就能奔赴你梦寐以求的城市。不信你去到一线城市的那些大公司看看,有多少员工从外地大学过来的?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,人才流动、企业招聘早就不受地缘关系的影响。决定你应聘成功的关键因素还是靠你的真本领,不是靠你在地缘关系上的优势。


比如,华为公司里的很多员工都是来自武汉的华科大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你的目标是华为,那肯定是想办法上华科大,而不是深圳大学?深大虽然在地缘上与华为很近,但在人脉关系上却远不如千里之外的华科大。


这是怎么回事儿呢?在高铁与互联网的时代,企业识别人才早已不受地缘关系的限制,地缘相近已经越来越不重要,你有真本领,就是从铁岭跑到深圳,像华为这种完全市场化的企业也一定会用你。


2 别太相信一线城市所谓的人脉联系


很多人认为到一线城市上大学,有助于建立人脉关系。


我当然认可人脉关系在我国还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建立人脉关系的技术含量已经提高了,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靠亲缘相近、地缘相近就能蹭人脉了,现在更多的是要靠校友关系,以及能力相近、趣味相投等东西。就像前面说的,华科大与华为的人脉联系,就远大于深大与华为。


说来说去,你还是得有真本领,没有真本领,就是天天在陆家嘴念abc也进不了陆家嘴的公司。有真本领,就是从铁岭过来,也能到华为上班。


那么,真本领哪里学?中国山东找蓝翔——对,好学校是不问出身的!广大二线城市有很多非常好的大学,他们的教育水平、科研水平、人脉资源,都能甩过一线城市二流大学几条街。都这个年代了,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差别也没那么大了。再说,就一个在校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面来说,一线城市能看到的东西,二线城市现在也基本能看到了。


当然,如果你有条件上一线城市的一流大学,那没什么好说的,你不是这篇文章的读者。


3 你选择的城市当然也不能太差


上一篇文章里有读者拿广州和梅州、上海与海口做比较,就没什么比较价值了。既然是上大学,你选择的城市当然不能太差。条件允许的话,至少也得去个二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,起码得是一个人口超过500万、有地铁或者有星巴克的城市吧。


大学期间,“知识”虽然比“见识”更重要,但也不能完全没见识,至少也应该学会喝喝星巴克、穿穿快时尚、认认豪车车牌等基本的白领生活小贴士。


4 什么情况下,城市比大学更重要?


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重要,没有多少观点可以无差别地适用于所有人。


简单来说,如果你的分数完全够得上二线城市的211或者985大学,就完全没必要去到一线城市上个二流大学。


如果你的分数的确很惭愧,无论去到哪都只能上个二三流大学,那肯定还是去一线城市比较好,至少还能长长所谓的“见识”。


也就是说,前者是学霸的选择,后者是学渣的选择。


5 你应该离开家乡,去远方上大学


我说大学期间知识比见识更重要,但不是说长见识就完全不重要了。


见识是怎么来的?很多时候,是靠冲突感来获得的,是靠接触异质感的东西感悟到的。一个上海人一辈子待在上海也不见得能长多少见识。因为他从未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,从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什么不同,甚至因为没有对比,他其实都不知道上海好在什么地方。


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言,世界很大,你应该趁着上大学出去看看,否则你都不知道豆花还可以咸着吃、馒头面条也能当饭吃。


所以,如果你在南方,就去北方上大学吧;你在北方,就去南方上大学吧;你在山里,就海边上大学吧;你在海边,就去看得到山的地方上大学吧。


当然,你最好能出国。出国可以获得更大的异质感、更广泛的冲突感。在陌生的环境里,你一定每天都生活在新奇之中,你一定可以见到很多很多没见过的东西,你一定想问很多很多的问题,你一定会变得更加的开放、包容与乐观,你一定进步神速。


你已经18岁了,可以展翅高飞,可以诗和远方。


电影《全城高考》剧照


6 专业真的没那么重要


我知道很多人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,但恰恰是因为这样,专业才不重要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世界变得太快,你根本把握不住,现在选填的专业很可能三五年之后就属于夕阳专业了。


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历史。十多年前最火的专业是什么?我记得我有很多同学选择了机械、冶金、传媒等专业,这些专业在当时看来都是不愁找工作的。问题是,十多年后的今天,他们开始愁失业了,因为他们所在的行业要么是产能过剩型,要么是被互联网冲击型。


大概五年多年前,一位朋友的表弟想报考计算机专业,我那位搞IT的朋友表示反对,因为那个时候的计算机毕业生的确太多,在职场上属于供应过剩的专业。然而,这才几年时间,IT行业碰上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,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身价倍涨。今天,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,随便一个APP程序员的月薪都是两万起了。


更让人看不懂的是,十多年前大家瞧不上的“小三门”专业,比如音乐、美术、动漫、舞蹈等等,现在的就业行情越来越好了——因为今天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美学了,企业越来越需要美学专业的员工。BAT与广大游戏公司的美术设计师薪酬可不低,如果懂点摄影摄像与音乐,还有机会像papi酱那样成为网红。


我举这些例子的意思是,世界变得太快,今天的热门专业或者说新兴行业,也许过个几年就成了夕阳产业,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饭碗完全寄托在一个看上去不错的专业,其实是非常危险的。所以,比起掌握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,你还需要掌握一种更深层次的本领——学习能力、应变能力、创新能力。有这些本领在,世界在变、我心不慌。


再举一例,最近有位朋友问我,她妹妹想学经济,应该选南京大学还是上海财经大学?我当然知道后者在投行领域深厚的人脉,但我仍然建议她选择前者,因为我相信这样一个全国一流的综合型大学,对一个学生整体的成长更有帮助,那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熏陶力,哪怕是一个一流的专业型大学都很难企及的。


再说了,谁知道五到十年后,金融行业还没有现在这么风光?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华尔街那么多精英都破产了。真到那个时候,你会发现专业反倒成了你的“负资产”,学习能力、应变能力、创新能力才是的你的真本领——而这,正好是一流综合大学更擅长的东西。


相关阅读:

高考填志愿,选大学比选城市更重要


大家来投票: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